工程实践

在ThoughtWorks,几乎每个团队都在遵循着某些敏捷实践,但是每个团队的实践都有不同。敏捷本身的意义就是拥抱变化,持续改进。我怀疑,即使最开始所有团队都学习了同样的实践,经过几个迭代之后,每个团队都会演化出适合自己团队节奏的实践集。

我对一些同事做过采访,每个被采访者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:

假设需要你启动一个项目,项目成员已经就绪,唯一的问题是,客户对敏捷实践抱有怀疑(他已经被市面上的各种敏捷吓坏了),因此他不太支持那些新鲜的反直觉的敏捷实践。你推行的所有实践都可能会遇到挑战,另外由于有交付压力,你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。 那么,你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敏捷实践的集合是什么?(也就是说,如果客户和你无法在这个集合上达成一致的话,那么你就会退出该项目)

整理后的一个列表是这样的:

  • 可视化的需求卡片墙
  • 迭代方式管理
  • 持续集成(编译,检查,测试,打包)
  • 测试覆盖全面
  • 每日站会
  • 回顾会议
  • 知识传递(结对编程,Git Pull Request,Code Review)
  • 版本控制
  • 自动化脚本(构建,部署)

版本控制系统

我在2012年的时候,还听说有客户使用基于ftp的源码控制,也就是说本地开发完成之后,通过ftp拷贝到远程服务器并覆盖的方式。这个现象可能现在已经不存在了,我参加过的大部分项目都采用了某种形式的版本控制,很多比较传统的企业会采用subversion,而大多数较新的项目都采用了git作为版本控制系统。

版本控制系统不但可以帮你将改动痕迹保存起来,还可以很方便的提供diff功能,这样你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修改内容(后边的Code Review小节我们会详细讨论)。另外,版本控制系统(如git)可以让你回退到历史的某个版本,这样你可以很容易的构建出当时的包并进行测试,这在查找到底是哪次提交引入了缺陷时非常重要(git提供bisect字命令,可以更加迅速的定位缺陷引入时的版本)。

无论如何,版本控制系统已经成为开发的标配,我们推荐你使用功能强大的git,它提供的丰富特性更适合分布式团队的协作。

迭代开发

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需求分析3个月,开发半年,测试半年的瀑布方式也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匹配了。快速,轻量级的开发,发布,测试已经成为常态,没有人愿意为软件的某个功能而等上好几个月。

持续集成

自动化测试

站会

回顾会议

知识传递

ThoughtWorks,我们有非常多的Session。所谓Session,就是一个小的演讲,我们主题没有限制。比如有人讲Scala中的函数式编程,有人讲业界的自动化测试成熟度,有人讲构建分布式应用的12条原则等等。更多时候,在一个团队内部,通常会有不定时的组内分享,比如有人在过去的两个迭代中使用了某种CSS的预处理器,有人在Linux服务器上自定义了一些服务等等,都可以做为分享的主题。

事实上,为了保证知识在团队内部的高效传递,我们引入了各种各样的实践(除了写文档,因为那东西肯定没人看)。Code Review,结对编程,讲Session都是知识传递很好的方式。当然,如果说没有任何文档也是不对的,每个项目都会有一些wiki页面,团队成员会不定时的更新。

有些知识,或者说信息都会放在wiki上,比如如何在本地搭建Production-like的环境,staging环境的负载均衡器部署在哪一台服务器等等,这些信息都会有记录。不过另一方面,我们尽量将知识内化在团队成员的大脑里,我是说,所有人的大脑里。

自动化一切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